Back to Blog

当我们谈论科学文献阅读器的时候,我们在谈论什么

当我们谈论科学文献阅读器的时候,我们在谈论什么?为什么有科学文献,为什么要阅读?

科学文献是干什么的

科学文献是干什么的?说白了,就是我发现了个神奇的现象,用我的方法解决了问题,觉得这方法挺科学的,想让大家都知道,就记录下来。这样下次有人遇到类似的事,就知道已经有人见过了,可以参考我的记录,补充或者提出不同意见。他们也可以照着我的方法试试看,重复出相同的结果,或者得到不一样的发现。这些新的发现也可以继续记录,一层层地往上,慢慢就能得到更通用的理论方法,离真相也越来越近。

写这些记录的人五花八门,有的擅长讲故事,有的长于推理。读的人也是,有人爱看过程细节,有人喜欢看未来展望,有人就想照着做一遍。后来有人觉得,这个记录本身也是门学问,研究出怎么写最容易让人理解,最容易让人重复出结果。这么研究着研究着,大家发现最好是按照"引言(Introduction)-方法(Methods)-结果(Results)-讨论(Discussion)"这么个套路来写,简称IMRAD格式。这个格式不是哪个人拍脑袋想出来的,是几百年来科学家们摸索出来的经验,就跟做实验要有对照组一样,都是为了让科学更科学。

科学文献要发表得过同行评议这关

现在的网红发个生日蛋糕,转眼间大洋彼岸都能看到,抖音、X给你搭好了舞台,算法一推送,观众不请自来。但以前想让别人知道你的想法可没这么容易。科研记录要想传播出去,得找到合适的渠道。从教会到出版社,都是帮科学家把研究成果、真理传播给大众的重要渠道。不像现在,刷刷手机看看广告就能占用公共资源,以前想让渠道帮你推广,门槛可不低。

为啥要给你发表呢?要么是你说的观点正好符合当权者的理论,比如地球是宇宙中心;要么就是你够分量,像爱因斯坦,又是学术大牛又是政治正确。随着学科越分越细,出版社的人也看不懂杂志里发的是啥了,就找来同行帮忙评审。就拿Springer发表我那篇microRNA的文章来说,主要就靠同行评议这个制度。大学订阅制让杂志有利可图,你研究山羊的小RNA,我发表了,别人看到了又去研究老鹰的小RNA。这一来二去,搞研究的人越来越多,文章越写越多,引用蹭蹭往上涨,同行越来越专业,出版社有新内容可更新。大学为了不让教授带着学生跑路到信息更好的地方,也得继续订阅这些期刊,整个行业就这么运转起来了。

你说这是不是庞氏骗局?或者说这是科学和人性的最佳结合?反正同行评议加上机构订阅,确实推动了这百年来的科学进步,那些microRNA的研究说不定还帮着推进了疫苗技术呢。虽说同行评议不是完美的,但现在看来,这可能是科学界能想到的最好的质量把关方式了。审稿人的意见不光是在筛选,更多时候是在帮作者找问题、改进研究。

数字时代的文献新玩法

随着知识的大众化,你能请教的人越来越多,随着通讯网络的发展,你知道的且能联系上的可以请教的人越来越多, 随着科技的发展,你发现你可能不需要去问一个真实的人就能得到这个答案。说到引用,这玩意儿在数字时代可是有了新花样。专门的文献计量学,就是研究谁引用谁、引用多少次、影响因子多少分这些事。当然,这种量化也有不好的一面。有些人为了指标好看,搞"你引我我引你",或者把一个研究切成好几篇发表。但不管怎么说,在信息爆炸的年代,这些数字确实帮我们理清了科学发展的脉络。 发表出来终究是给人读的

文章发出来,说到底是要让人看懂的。虽然有作者为了过审特意写得深奥,但出版社和同行评审的出发点还是希望文章简单易懂。随着专业越来越细分,文章确实越来越难懂,甚至同一个办公室研究同一课题的人,交流起来都费劲。以前遇到看不懂的,就去问领域里的大牛。现在知识普及了,能问的人多了,网络发达了,认识的专家也多了。再往后看,没准连真人都不用问,AI就能给你答案。AI到底会让知识传播更顺还是更乱,现在还真说不好,但至少以前那些交流方式还在,而且一直在进步发展。

你看现在科学界就在经历新变革:预印本平台(arXiv这种)活跃起来了,开放获取的期刊越来越多,连科研社交媒体都冒出来了。这些新东西说不定就是科学传播的下一步进阶。数字化浪潮席卷到网络,文献检索、阅读、分析都有了新工具,跨学科交流也容易多了。以前想了解别的领域,光是看懂专业术语就够呛,现在有了AI辅助,说不定真能实现文理工医互通有无的美好未来,同行评议会不会被AI渗透,文献的评价会不会网红化,都是很有可能,以后慢慢聊吧。